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张明辉手持万用表仔细检测着设备运行状态,蓝色工装内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设备就像自己的孩子,得摸透它的脾气才行。”这位扎根生产线三十年的老电工笑着拍了拍身旁的变频控制柜。从普通维修工到“技术能手”,从青葱小伙到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张明辉用半生坚守诠释工匠信仰。
攻坚克难做标兵
“当年师傅教我‘设备故障不过夜’,这句话我记了三十年。”张明辉说道。水泥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产,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张明辉深知这一点,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设备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记得有一次,深夜时分,公司窑头排风机高压变频柜突发故障,生产线被迫停止运行。接到通知后,张明辉迅速从家中赶来,看着安静的生产线,他一边戴上安全帽,一边对赶来的团队成员说:“大家别慌,咱们先排查故障原因。”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出“低压电容”故障原因。随后,他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抢修,经过长达数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成功完成修复,恢复了生产正常运行。
创新实践当先锋
电耗计量是核算生产成本的重要数据,以往均是电气人员定时抄表,耗时长、数据不稳定。面对这一难题,张明辉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将智能电耗监测改造作为攻坚克难重点项目。经过深入分析与反复试验,他带领创新团队,提出“MODBUS RTU、DL-T645”通讯方式,将电表数据上传至电脑,实现数值、时间精确记录,并自动生成电耗报表,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当被问及智能电耗监测系统的研发初衷,张明辉回忆道:“2018年看着小伙子们顶风雪抄数据,我就想终结这种‘人追表跑’的现状。”
自担任电气工段长后,张明辉始终将提升电气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当作工作核心。他深入钻研分厂电气系统,察觉部分老旧设备能耗高且稳定性欠佳。在工作会议上,他眉头紧皱,语气凝重:“这般状况持续下去可不行,设备能耗降不下来,成本压力太大了。” 随后,他带领团队开展技术革新、设备升级改造。历经无数日夜钻研与试验,先后完成“窑头、高压中压变频、配电柜智能化、二线窑尾高温气体分析仪采样探杆”等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了设备运行稳定性,降低了设备能耗。
言传身教育桃李
“技术要钻,责任要担,这身工装穿上了就得扛起担子。”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平时跟徒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作为“张明辉劳模工作室”的带头人,他秉持“做给徒弟看,带着徒弟干”育人理念,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2024年改造厂区照明系统时,针对经纬度编程的工作困惑,张明辉充当“顾问”“专家”,让徒弟们上手编写重组代码;看着年轻人调试参数,他递上线路图纸,认真答疑解惑,运用西门子LOGO!程序控制系统,完成了编程重组,实现了分厂照明自动控制。
站在改造一新的智能配电室前,张明辉眼中闪着光芒、身影逐渐变得清晰。这位“淮海人”在技术笔记扉页留下的“以匠心致初心”的誓言,正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孕育出更多“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