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时近孟冬,河南郑州黄河迎宾馆内暖意融融。五彩斑斓的秋叶还未落尽,一场关乎煤炭行业绿色未来的盛会——全国“三下”压煤绿色开采与固废协同处置现场交流会在此举行。
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南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重点煤炭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煤炭绿色开采与固废资源化利用大计。
这场会议不仅是一次技术交流,更成为中勘科技以创新技术赋能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方,淮海实业集团旗下中勘科技公司用十余年的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企业,已从传统地质勘查成功转型为地质工程综合治理服务商,其研发的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采煤方式。

交流互鉴:客户案例见证技术价值
这个专业术语“三下”,指的是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的压覆煤炭资源,全国总量高达约140亿吨。如何安全高效开采这些“沉睡”资源,同时解决地表沉陷和固废处置难题,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专题报告环节,会议现场切换为“实战课堂”。大屏幕上实时连线中勘科技服务煤矿的注浆项目工地现场,让与会者仿佛身临其境。中勘科技董事长余波首先登台,分享“三下压煤绿色开采与固废协同处置一体化解决方案”。
他展示了一张卫星对比图:同一区域在2009年、2018年和2025年的影像显示,注浆后的地表十余年保持稳定。“这不仅解决了塌陷问题,还通过消纳粉煤灰、煤矸石等固废,实现了资源循环。”余波的话音刚落,会场响起阵阵掌声。

河南神火集团首席专家魏民涛的分享更具说服力。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梁北煤矿项目的成功实践:“面对密集建筑物保护与安全高效开采的矛盾,我们引入中勘科技的离层注浆技术后,通过优化工作面布置、精准调控开采参数,使地表沉降控制在288.8毫米以内。”
现场视频连线显示,工作面上覆村庄及道路无变化,加油站、瓷砖厂烟囱及地面多处高压线塔保持完好。
魏民涛还算了一笔经济账:“项目年产300万吨煤,节省搬迁费用超10亿元,还避免了生产中断。这种技术赋能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超预期。”
无独有偶,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三元煤业总工程师陈全秋的案例同样精彩。他分享的“厚煤层高强度开采下离层高效注浆充填减沉技术探索实践”,曾面临采高14米、地表沉降控制难的挑战。中勘科技通过“采动地层稳定重构方法”,优化注浆层位和压力,最终使沉降量大幅降低。
陈全秋坦言:“项目累计创收超5亿元,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资源回收率提升20%。”
茶歇期间,与会者纷纷围拢在中勘科技展台前。一位煤矿总工程师指着展板上的数据说:“以前觉得注浆减沉是‘锦上添花’,看到这些案例才知道是‘雪中送炭’。”这种即时的技术交流,正是会议价值的体现。
签约深化:战略合作夯实技术根基
交流环节的热度尚未消退,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又将会议推向新的高潮。
中勘科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波在致辞中表示:“开放协同是中勘科技的发展基因。通过前期交流,我们更加坚定了与装备制造伙伴携手的决心,这将为绿色开采注入新动能。”他的发言道出了签约仪式的深层意义——将技术交流转化为实质合作。

现场在大家的见证下,中勘科技与三家装备企业依次签约。山东恒驰矿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钦亮表示,其充填成套装备将与中勘技术形成互补,“在神火集团梁北煤矿项目中,我们的智能注浆系统帮助实现了单日注浆量突破6000吨的纪录”。
河北永明地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带来的钻探装备升级使注浆工程精度提升至98%以上,而河南旋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金刚石复合截齿则为深部开采提供支撑。这些签约不仅是商业合作,更是对交流环节技术讨论的实质性延伸。
淮海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振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装备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让中勘科技的解决方案更具可复制性。今天的签约,正是对会议交流成果的最好践行。”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这种“交流-签约”的闭环模式,让技术转化路径更加清晰。
从技术交流到战略签约,中勘科技正通过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开放的合作伙伴态,让绿色开采从理念走向产业化。正如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在开幕致辞中所说:“‘三下’压煤绿色开采是释放呆滞资源、践行‘双碳’目标的关键。”而中勘科技通过这次会议,不仅展示了技术实力,更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当会议落下帷幕,与会者带走的不只是资料,更是一种信心: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已有成熟的技术路径和合作模式可循。而淮海实业集团中勘科技,正以其创新实践,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